陳法玉:把珍珠穿成項鏈——讀沭陽縣散文百家作品選《花香文脈》

2016年12月08日 10時26分 

  

  沭陽散文創(chuàng)作源遠流長,散文作家群英薈萃,散文作品成果豐盛,呂沭謖先生新近主編的《花香文脈——沭陽散文百家作品集》,就是對我這一見解的明確例證。百余篇、40萬字的散文作品猶如一顆顆美麗的珍珠,是那樣的耀人眼目,而一旦輯成此書,這些珍珠忽然之間又變成了一條美麗的項鏈,成為沭陽文學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寶。 

  《花香文脈——沭陽散文百家作品集》的付梓問世,無論是作為一個文學事件的出現(xiàn),還是作為一個文學文本的留存,對沭陽來說都是一件具有文學史意義的事情。一個地方文學成果的積累和沉淀,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就是靠這些來體現(xiàn)、來見證、來推動。我們相信此次《花香文脈》的出版發(fā)行,一定會給沭陽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帶來一種新的氣象。 

  通覽這部卷帙浩繁的鴻篇巨制,我們感到非常的驚喜和振奮!120篇的散文作品,既有老作家們的純青筆墨,也有中堅力量的扛鼎力作,更有文學新秀的清麗文字。在這些作品中,從內容上來講有抒情的,有寫景的,有說理的,有紀事的,有思幽的,有懷古的,有就事論事的以小見大的,有借題發(fā)揮的引申論證的,真是無所不包,應有盡有。表現(xiàn)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各顯所長,或質樸自然,或凝重大氣,或明麗優(yōu)雅,或幽默雋永。讀著這些文質兼美的文字,如同在享用一場精神上的盛宴,審美的愉悅不期而至。 

  我們對本土的文化遺存、名人掌故,都會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不可抑制的喜愛甚至是偏愛。沭陽的作家也是這樣。在這本散文合集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反映沭陽地方文化的內容。張漢樂的《虞姬的背影》從虞姬的雕像說開去,追溯了虞姬由美人而英雄、由英雄而神祗“死竟成神”的歷史流變,闡發(fā)了自己對虞姬崇拜的理解,認為“倘若沒有人們對人生、對歷史的不斷的思考,虞姬也許早就湮滅于歷史的舊籍中,也就不會有一個鮮活的形象留下來”。文化,需要寄托情思和追求的傳承。仲素梅的《靜靜的古栗林》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哲學的思辨,她通過游覽古栗林,追懷了清代翰林胡簡敬一生為人、為文、為官的歷程,感嘆人生命運的不確定以及受命于人受制于人的那種無常、無稽、無奈、無補的凄婉與悲涼。同時,作品還為人們重新認識這個沭陽先賢提供了一個可資的參考,她對那段歷史的研究、分析以及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認知和見解是很有價值的。榮艷麗的《低調宿遷》與仲素梅的《靜靜的古栗林》有異曲同工之妙?!兜驼{宿遷》帶著另一種心境、另一種理解走近項羽,既怨尤項羽過不了“江東父老”的那道坎,更是充滿激情地贊美項羽人杰鬼雄的戰(zhàn)神情操,對“該死的司馬遷”說了“楚人沐猴而冠”那句話進行嬉笑怒罵。 

  可以看得出,對家鄉(xiāng)的歌頌和贊美是貫穿這本文集的一個重要主題?;粼频摹蹲≡诖禾欤钤阢痍枴?,隨心運筆,熱情洋溢,每一處風景,每一種吃食,每一個日子,在作者的筆下都是那樣的靈動、那樣的美麗,那樣的令人陶醉、那樣的讓人向往。馮偉利的《虞姬生態(tài)園的春天》,把讀者帶入一個勝似仙境的所在,看花識草、聞鳥觀魚,在移步換景中頓悟生活的樂趣和美好。呂沭謖的《孟墩印象》對孟墩的想象之美倒是比孟墩的現(xiàn)實之美更具感染力,那種“看景不如聽景”的酸葡萄效應同樣在我們身上產生影響。神奇的神井傳說,會不會在我們的夢中也能夠演繹一次?任全良的《今宵月圓》精致優(yōu)雅,流光溢彩,在盡情對中秋明月進行繪聲繪色的各種描畫的同時,更是大抒對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的贊美之情。我們隨著作者的視角,站在九層塔的塔頂,向南看、向北看、向東看、向西看……在每一個方位,我們都看到了一個嶄新的沭陽! 

  回憶往事,是一種很純粹、很美妙的精神獨享。這種回憶或者給我們帶來溫馨,或者給我們帶來激勵,或者給我們帶來快樂,或者給我們帶來憂傷,在此時此刻,都能讓我們獲取一種滿足的感覺。特別是憂傷和愁苦,有時甚至也是我們所需要、所刻意尋求的。 

  劉家前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面對畢業(yè)相冊觸景生情,回憶起當年就讀于省文化干部管理學校時的情景,通過“愛在那珍貴的照片里”、“愛在那深情的眼睛里”、“愛在那美好的祝福里”、“愛在那殷切的期望里”等四個篇章,描述了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洋溢著同學之愛、師生之愛以及對母校的懷念之情,作品質樸無華、真摯動人,娓娓道來中蘊藏著對過往的深切思念。袁沭淮的《我與汪國真的詩歌緣》再現(xiàn)了十五年前那場“詩歌與現(xiàn)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新詩朗誦與流行音樂演唱會”的盛況,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特別是他與汪國真的詩歌交集,讓我們宿遷的詩人朋友們非常感奮。鄭玉超的《聽書》記述了少年時代的聽書的故事,讀來饒有興味;司奮的《依稀往事》將情竇初開時那種朦朦朧朧的愛與不愛的感覺,寫得非常傳神;仲達明的《老家的樹》傾注了自己對那三棵杏樹、泡桐、槐樹的思念之情,每一棵樹的后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尤紅霞回憶域外打工的經歷,仲小冬、袁海、方家鑫等回憶讀書的生活,張克、湯以方、胡玲玲、袁敏等書寫鄉(xiāng)愁的文字,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程立森《小紅牛》的感受。在這篇作品中,程立森主要給我們說了一條老牛和一條小牛的故事。老牛“老馬識途”,深知自己在劫難逃,很快就要挨那一刀,因此當看到主人在注視它時,竟然默默地流下兩行清清的淚水,而那些小牛“少年不識愁滋味”,面對屠夫上門依然是蹦蹦跳跳、四處撒歡。混雜在其中的一條小紅牛因為膘好,提前進入到屠夫的視野。當它被拉到屠宰場看到那血腥的場面時,它震驚了,它恐怖了,它在夜間拼卻全力掙脫繩韁逃到主人家里,但因為大門緊閉、嘶鳴無應而最終又被帶進屠宰場。小紅牛臨死前的那種絕望、那種不甘,讓我們內心發(fā)顫、潸然淚下。這是在寫小紅牛嗎?這是寫我們人類自己啊,有多少人會像這小紅牛一樣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不得不走上向死而死的道路。這篇描寫動物的簡短的文字,充滿了對人生的關照,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懷,令人扼腕,令人欷歔。 

  《花香文脈——沭陽散文百家作品集》一書讀下來,真的感覺是美不勝收,每一篇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美感和收獲,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就像沭陽詩人張克說過的那樣,停下,是為了更好地啟程。這些果實已經采摘到了我們的竹筐,讓我們再去種一些樹,再生產更多的果實吧!祝愿沭陽文學越來越好,祝愿沭陽的作家朋友們越來越好!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江蘇作家網 【打印文章】 【發(fā)表評論】

主辦單位: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蘇ICP備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