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 詩文滄海探驪珠
著 者 王美春
責任編輯 朱莉莉、熊裕娟
出版發(fā)行 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尽?/p>
黃山書社
字 數(shù) 220千字
版 次 2015年11月第1版 2015年11月第1次印刷
標準書號 ISBN 978-7-5461-4115-2
定 價 29.80元
◎內(nèi)容提要
本書是王美春的第十本文學評論集。收錄的43篇評論是作者近幾年撰寫的,分為上編與下編。上編,屬于當代文學作品之評論。有對詩歌的評論,也有對散文的評論,而以詩歌評論為主。涉及的詩人、作家,既有名家,又有雖非名家卻頗具創(chuàng)作實力的。下編,屬于當代文學評論之評論。既有對文學評論現(xiàn)狀的評論,又有對具體評論著作的評論。涉及的評論家大多數(shù)是名家。全書運用文學、美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理論知識進行評論,做到宏觀闡述與微觀評析相結合,集學術性、知識性、當代性與可讀性于一體。本書適合文學愛好者、大中學校師生閱讀,也可供文學研究者參考。
◎作者簡介
王美春 文學評論家、詩人。筆名(網(wǎng)名)王仲秋、王重元等。生于1955年。江蘇南通市人。中共黨員。1980年畢業(yè)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今揚州大學文學院)。當過技校語文教師、省級專業(yè)報記者站站長、公務員等。2015年1月始任南通市衛(wèi)生計生委副調(diào)研員?,F(xiàn)為南通大學生態(tài)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正高級職稱資格。有《筆落驚風雨——寫詩成功的秘密》《汶川地震詩歌漫談》《與繆斯對話》等文學(主要是詩歌)理論研究、評論著作十種。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安徽文學》等國家級、省級報刊公開發(fā)表單篇文學評論近二百篇;在各級報刊發(fā)表詩、散文多首(篇)。有多篇作品獲全國性評獎(征文)一、二、三等獎。
◎序言(王志清)
王美春的第十本文學評論集《詩文滄海探驪珠》要出版了,讓我瞠目。
王美春要我為他的第十本文學評論集寫序,更讓我結舌。
我用“瞠目結舌”來形容我的感受與表現(xiàn),是一點也不夸張的,更非矯情。瞠目結舌的大意是:瞪大眼睛不閉合,翹著舌頭不落下,形容人吃驚或窘迫得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何謂“瞠目”?十本文學評論集放在你面前,還有什么詞比用“瞠目”更貼切呢?美春是個機關干部,其工作性質(zhì)與文學相去甚遠,是個業(yè)余的批評家。學界不少朋友把我當作一個文字快手,可面對這速度與數(shù)量,以及這廣泛的評論面,我這個“職業(yè)批評家”倒成為駑馬疲驢了。
何謂“結舌”?王美春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職稱資格,其文學評論的起步早,其評論或結識的著名作家的層次也高。我作為“作家”,才是個省會員,還沒有創(chuàng)作上的“級”。也就是說,美春隨便請一個他的作家朋友來寫序,都比我合適??墒?,美春要我寫。試想,我當時的表情,難道用“結舌”來形容還有什么不妥的嗎?
我當即委婉地表達了希望他另請高明的意思,也表達了拒寫的理由與意義??墒?,美春依然堅持要我寫。我深知美春其人,是沒有辦法改變他認定的堅執(zhí)的。作退后一步之想,我也真該寫這個序的。無論于公于私,我都該寫。于公,美春是我生態(tài)文學研究所的特約研究員,此著也算是我們所的一項成果吧。于私,我與美春交好,性相近而習相似,二十多年都沒有紅過一次臉,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共同語言,審美閱世的美學趣味也比較一致。
我一直以為,序者與作者之間,應該是一種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至少應該是一種相知相投的關系。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我們的文學先輩們似乎就大多數(shù)是這樣做的。遠不像現(xiàn)在,有些“序”,已經(jīng)墮落為一種廣告,一種討好的手段。
美春與我一樣,都是把文學作為享受來玩的,又都是創(chuàng)作與理論兩個輪子同時轉(zhuǎn)的文化人。美春本質(zhì)上是個詩人,是個詩人氣質(zhì)特別明顯的人。他研究詩,也新詩舊詩兼作,卻羞于以詩人自詡,也以別人稱他為詩人而自羞。我特別欣賞他的淳樸、真誠與堅韌,甚至還是孩童般的天真。他長期與詩歌打交道,也長期與詩人打交道,卻沒有一點現(xiàn)代“詩人”所具有的江湖習氣,也沒有染上所謂詩人所特有的輕狂。
當下詩歌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文學生態(tài)”里呢?最通俗的說法是:寫詩的比讀詩的人多。雖然詩歌正在越來越多地失去讀者,也失去人心,而“詩人”則照樣非常名譽,成為一種佩飾,成為一種哥兒們意氣的自封與互贈。你是詩人,我是詩人,我們大家都是詩人。分行就是詩,俏皮話與“哈喇子”都是詩。尤其搞笑的是,什么人都能詩評。英國著名文學理論家艾·阿·瑞恰茲指出:“一位優(yōu)秀的批評家要具備三個條件。他必須是個善于體驗的行家,沒有怪癖,心態(tài)要和他所評判的藝術作品息息相通。其次,他必須能夠著眼于不太表面的特點來區(qū)別各種經(jīng)驗。再則,他必須是個合理判斷價值的鑒定者。”[1]這三個條件對于一個真正的文學批評家來說,也是絕不苛刻的。換言之,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從事文學批評的。譬如詩歌評論吧,這除了要掌握比較深厚的詩學理論,要有觀千劍且操千琴的藝術經(jīng)驗,還要有《皇帝的新裝》里那個“小孩”的“童眼”。而當下這個批評生態(tài)中,那雙“童眼”尤其寶貴。我甚至認為,這雙“童眼”才是文學批評家的第一素質(zhì)。我不敢說美春在文學批評上如何出色,但是,我敢說,他童心未泯,具有一雙“小孩”的“童眼”。美春將他近期的文學批評集中起來,讓我先睹為快,我想就此而說三點感受。
其一,美春的批評是真實的。
所謂真實,就是不“坑蒙拐騙”,有一說一,不作“諛評”。
當下文學批評的最大弊端就是批評主體嚴重缺席,批評文本嚴重失實。批評家沒有了尊嚴,看作家臉色行事,只懂說好話而不敢有異見,對那些精神庸俗的作家、品格低下的作品表現(xiàn)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寬容,而將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那些壓根兒就不想讓人看懂的臆說,吹成為世界經(jīng)典。文學批評家褻瀆了自己與自己的職業(yè)道德,文學批評也成了為人所不屑的商業(yè)廣告。
文學批評原本應該是極其嚴肅的。文學批評既不能按照市場炒作的要求和媒體的商業(yè)立場來發(fā)言,也不應該專事賣弄,制造“熱點”,或拼湊時尚和前衛(wèi)的批評話語,更不能是那種尖酸刻薄、恩怨相報的“意氣批評”。美春的批評,屬于有針對性的文學批評,其分析問題的著眼點,從作品的實際出發(fā),從文學的特性出發(fā),也從社會的大環(huán)境出發(fā)。本書中所收文章四十多篇,大多數(shù)已在國家級、省級報刊公開發(fā)表。而進入美春批評視野的,既有葉文福、黃亞洲、高昌等國內(nèi)一流作家,也有我們身邊的孜孜不倦的詩文學步者;既有關于詩歌散文專論,也有論著、文論方面的書評;既有就詩論詩的微觀評析,也有關于當代文學評論與文學評論現(xiàn)狀的宏觀闡述。美春身正眼高,言之由衷,不妄言文學作品的長短優(yōu)劣,以幫助作家找到自己的長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為主,但絕不捧殺;又不是一味地表揚作家,而敢于碰及作家作品的缺陷,也不棒殺。正因為他的批評,很有分寸感,能夠以審美學理和自由精神來發(fā)出自己聲音,而讓作家與讀者心服口服。這種文學批評,不僅有益于創(chuàng)作,也具有社會批評、社會引導的重要功能,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其二,美春的批評是誠懇的。
所謂誠懇,就是真心幫人,不搪塞,不敷衍,也不唬弄。
吳義勤發(fā)表文章指出:“批評家們失去了細致解讀文本的耐心,而是熱衷于發(fā)出各種夸大其辭的、聳人聽聞的‘判斷’,他們總是選擇最極端的價值詞匯,總是以夸張的修辭,來對一個時代的文學、一種文學現(xiàn)象或一個作家、一部作品進行最高級的審判?!盵2]因此,所謂誠懇,就是要求批評家站在文學的立場,站在審美制高的觀察點,而做誠懇的作家不足的發(fā)現(xiàn)者與作品問題的評判者。美春已經(jīng)具有近四十年文學批評的經(jīng)歷,主要是詩歌鑒賞與理論研究,不僅熟諳其中的“關門過節(jié)”,也深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具備了比較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和敏銳的審美目光,具備了對作家作品作出審美判斷的批評功力。這也是他敢于說真話,說誠懇的話的底氣。
美春的誠懇,表現(xiàn)在他秉持科學理性精神,而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優(yōu)長和短處進行藝術總結和概括。他往往投入全部的生命體驗來細讀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精神對話,抵達文本的細微處,探入作家靈魂的最深處,諦聽作家的精神撕裂,感受創(chuàng)作中靈魂的裂變歷程,而與作家一同遭遇靈魂的掙扎和內(nèi)心的煎熬,進而正確褒貶、判別作家作品的思想意義和美學價值,敏銳發(fā)掘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社會重大問題,作出富有見地的審美價值判斷。他的批評,有其自己的印記,寫得比較實,也很喜歡歸納出個子丑寅卯來。因為其批評從形象入手,比照經(jīng)典,說明藝術規(guī)律與創(chuàng)作道理,把文論美學的理論,融入其中,化在論里,生動貼切而通俗入理,讀他的評論,覺得很親切,讓人一下子就把握住了被批評者的實質(zhì)與精髓,不像當下的文論家喜歡故弄玄虛,評論往往過于理性。
其三,美春的批評是感性的。
詩人在以感性認識世界的這一點上,與孩童相似。其實,文學批評也必須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性。普列漢諾夫說:“只有那種兼?zhèn)錁O為發(fā)達的思想能力跟同樣極為發(fā)達的美學感覺的人,才有可能做藝術作品的好的批評家?!盵3]文學批評家的藝術感覺對于批評來說是生命攸關的大事。藝術感性十足的文學批評,同樣也洋溢著生命的氣息,具有靈魂的刻度,具有來自靈魂深處的痛感,具有理性真正投注的一種審美體驗的張力。
美春努力做一位真誠的審美感受者,站在審美的立場而投入豐盈的生命體驗,而從生命出發(fā)而作詩性言說。他的評論,直面生動鮮活的作品,認真關注當下文本,對新近涌現(xiàn)的文學作品,進行多維度的分析。美春的研究重點是詩歌,他的這本文學評論集,也主要是詩歌評論,包括其書評也是以詩歌為主的。詩歌批評,有詩歌批評的特點與規(guī)律。筆者曾經(jīng)在《文學報》上發(fā)表文章指出:現(xiàn)在的詩歌評論太好寫了,因為根本不需要“懂詩”,也不需要懂得詩歌特有的形式元素與文學要素。這些詩歌評論不外是表現(xiàn)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歌頌了什么、鞭撻了什么之類的套話,或者諸如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婉轉(zhuǎn)曲折、含蓄蘊藉、詩意陽剛、藝術沖擊力、心靈震撼之類的混話。這樣的詩歌評論充斥報紙雜志,是詩歌的災難。筆者以為,詩歌批評尤其需要批評者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性,需要具有較強的美學感悟能力。錢鐘書《管錐篇》在談《左傳正義一?杜預序》時指出:“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nèi),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入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盵4]這是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的,而研究和批評與創(chuàng)作相一致的地方是,也需要這種“入情入理”的“遙體”與“懸想”,即類似陳寅恪先生所說的“同情說”。美春的藝術感覺好,熟悉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又舍得在文本閱讀上花力氣,深入文本,細研深析,感受藝術的生動具象,“入乎其內(nèi)”而“出乎其外”,發(fā)掘作品中的文化藝術意義,故而雖然其批評是一種藝術理性形態(tài)的,卻依然具有可讀性,而能夠讓人體感到鮮活的生命表征與思想溫度。
美春的批評視野是開闊的,所顧及的方面也是立體多向的。他所關注的批評對象,不是清一色的大腕與經(jīng)典,他所采用的形式也多以鑒賞評析為主。因此,美春的文學批評也讓我們讀出了點“負面”的東西:譬如那種缺乏騰挪飛揚的拘謹,還譬如那種“童視”而較真的泥實。
這是王美春的第十本文學評論集了。我為美春寫序的過程,即是在分享其喜悅的過程,也是反思當下文學批評、檢討自己文學批評的過程。也許,我對美春的評價多于溢美。與其說是我的善良愿望,毋寧說是我針砭當下文學批評的有感而發(fā)的箴言。
是為互勉。
是為序。
2014年9月初稿于三養(yǎng)齋
2015年8月修改于三養(yǎng)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