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東文藝大講堂第二期——董繼平講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的生態(tài)意識

(2018-06-26 15:16) 5411883




  6月23日上午,婁東文藝大講堂第二期邀請著名翻譯家、《城市地理》雜志主編董繼平講述《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的生態(tài)意識》。蘇州健雄技術(shù)學院、太倉市文聯(lián)、太倉市作家協(xié)會近百名文學愛好者聆聽了講座。

  這次董繼平攜新作《自然物叢書·米斯系》前來分享對美國自然文學的感悟。他少年時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作品曾見于國內(nèi)外多種文刊。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詩歌翻譯,曾在《西西里文學評論》和《巴特遜文學評論》上主持譯介當代中國詩歌;擔任過美國《國際季刊》編委;同年被列入《劍橋國際詩歌名人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譯有20世紀外國詩集30余部和美術(shù)畫冊20余部。1991年獲得國際加拿大研究獎,被授予依阿華大學榮譽作家。

  該講座圍繞美國自然文學的緣起美國自然文學的三位先驅(qū)、超驗主義和自然文學團體的形成兩個名叫約翰的自然文學大師、世紀之交的作家和作品、20世紀中期的作家和作品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作家和作品等方面展開,自然文學,也稱生態(tài)文學”“環(huán)保文學。自古以來,自然就作為人類的書寫對象而頻頻出現(xiàn)在各類文本之中。

  他說:自然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永恒的主題,由自然產(chǎn)生的名篇佳作也不在少數(shù),它們或天馬行空,或流光溢彩,或細致入微,影響甚大,余音不絕,延續(xù)至今。自然文學均以散文寫成,有抒情,也有敘事,語言流暢,情節(jié)引人入勝,適于大眾閱讀。其作者大多是博物學家、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并非專業(yè)作家,他們寫下的文字幾乎都是作者親歷記錄,融入文學性和科學、知識以及趣味性為一體。

  在中國自然保護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深化,也出現(xiàn)了自然文學,但缺乏獨居山林的勇氣和耐心。他倡導中國的自然文學作者也應(yīng)該像梭羅那樣,把身心沉浸在靜謐的湖水中,或在山林間漫步,長時間觀察一棵樹、一片葉子在秋天如何變黃或變紅,接受自然給人類的饋贈,才能寫深刻感人的文學作品。

  他翻譯的美國自然文學家埃諾斯·米爾斯的叢書《山野手記》、《山野奇境》、《在野生動物中間》、《山野鳥鳴》、《野生動物家園》就是文筆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也是趣味性極強的科普讀物,對于加深中國讀者對自然的認識有幫助。同時綠色環(huán)保和認識自然作為常識進入了大、中、小學課堂,閱讀自然文學作品就成為幫助其重新認識自然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