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現(xiàn)場
江蘇作家網訊 2019年9月11日,由江蘇省作協(xié)主辦的“江蘇青年文學論壇”首場活動在蘇州舉行。省作協(xié)主席范小青,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汪興國,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蘇州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院教授王堯等出席活動。本場論壇以“青春的行走——作家成長與當代文學七十年”為主題,70后作家魯敏、80后作家孫頻、90后作家周愷與青年批評家劉大先、項靜、何同彬等展開對談,論壇由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房偉主持。

汪興國 汪興國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省作協(xié)聚焦江蘇青年文學人才培養(yǎng),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已初步形成“文學蘇軍”領軍人物、“文學蘇軍”新方陣、江蘇文學新秀,專業(yè)作家、特約作家、簽約作家以及導師制學員、寫作營學員等多層級作家人才梯隊。為進一步加強文學人才培養(yǎng)工作,省作協(xié)計劃自今年起,每年舉辦2-3場江蘇文學青年論壇系列活動。論壇以青年寫作為總話題,通過對談、訪談的方式開展省內外青年作家、批評家與青年學子的交流互動,展示江蘇青年作家和江蘇文學新的寫作風貌,培育文學隊伍,提升文學氛圍,厚植文學土壤,推動江蘇文學的持續(xù)繁榮發(fā)展,促進江蘇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雙向交流和共同發(fā)展。
王堯(左)、汪政(右)揭牌
這次活動中,“江蘇當代文學研究基地”在蘇州大學正式掛牌,王堯、汪政為研究基地揭牌。王堯說,多年來,蘇大文學院和江蘇省作協(xié)、江蘇文學院的互動在文學界是非常獨特的現(xiàn)象。論壇的舉辦和基地的掛牌對于加強當代江蘇作家的研究非常重要,對于蘇大文學院的學科建設、豐富學科內涵也頗有助益。
對談
對談過程中,與會嘉賓圍繞主題作了許多深刻而有趣的闡述。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省作協(xié)副主席魯敏首先開啟了關于青春寫作的探討,“很多前輩和同行,從早一點的路遙到后面的莫言、蘇童等,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寫出了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研究青春文學其實就是研究重要前沿人物和對文學現(xiàn)場的前瞻性。”魯敏在現(xiàn)場分享了今年上半年《中國文學選刊》針對117位85后、90后青年作家所作的調查研究,重點談了三點感想:一是關于青年寫作者的來路和去程。二是關于寫作中個人與時代、歷史的定位。這一點也是對70后、80后、90后寫作者常見的批評。三是對當代文學現(xiàn)場的看法。青年作家仍然認同期刊雜志的專業(yè)評價和品位,認同某種文學傳統(tǒng)魅力的存在。魯敏的三點感受是在青春寫作的主題下,又拋出了更具體的問題框架。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大先從宏觀視角分析現(xiàn)代文學以來所謂的青春崇拜現(xiàn)象,認為這是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結果。“農牧社會需要個人經驗的積累,因此老人智慧非常重要;但是工業(yè)社會后,知識迭代更新加速,時間感發(fā)生了變化,這時才產生了對年輕人的畏懼感”。劉大先結合具體作品,描畫了建國初期到新世紀以來文學作品中的青年畫像:從《青春之歌》和《創(chuàng)業(yè)史》中充滿理想信念的林道靜和梁生寶到迷茫彷徨、求索人生意義的“潘曉來信”;從《人生》中雄心勃勃的鄉(xiāng)村青年高加林,到《手上的星光》里都市生活的“闖入者”,再到《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和《世間已無陳金芳》的主人公形象。“作家的青春一定跟所謂的時代精神是息息相關的。對于青年作家來說,閱讀很重要但是閱歷更重要,要走出自己跟人們發(fā)生密切的連接,這樣的青春才能說是行走的青春。”此外他還談到新媒體時代對文學的改變,“實際上進入了后文學時代,而后文學時代的開啟恰恰是從青春文學開啟的,這是非常意味深長的現(xiàn)象”。
作家孫頻則從自身出發(fā)闡述對青春寫作的看法,“我曾經認為自己是沒有走過青春期的年輕作家,以為我是未老先衰的寫作。但當我慢慢變老,尤其是最近兩三年,我突然有了很多與以前不同的感受,突然發(fā)現(xiàn)我之前的寫作都是青春寫作,但是當時根本感受不到。”孫頻由此開始反思寫作過程中的青春狀態(tài),認為這種狀態(tài)應該首先是一個社會文化的產物,“比如我覺得自己的出生年代與出生地域可能決定了我的某些特質,我內心真正想表達的這些東西其實都是我內心感覺最失衡的東西,我內在沒有建立起一個秩序,而對建立秩序的這種渴望是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寫作欲望,這種欲望與掙扎就是青春。”
回應劉大先分析的青年形象,作家周愷認為關于青年形象的定義有時候有一種觀念先行的感覺,并由個體的成長縫隙質疑這種代際的劃分和歸納。他回憶曾經在上海參加的“2116” 主題展覽,活動方邀請幾個90后寫自己的生平簡介,從生到死的人生歷程,“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定義放在他們任何一個人身上都不搭,包括我去提問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我們對于時代的關注要遠遠大于對于個人的關注”。而周愷認為,對于時代的關注最后還是要歸結在個體身上,“藝術其實是通過他者之境使自我得以澄明”。
《鐘山》副主編何同彬前兩年寫過《重建青年性》,對青年寫作做過深入的思考。他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以文學潮流劃分作家寫作,而現(xiàn)今具有共識性的文學潮流少了,“怎么對作家進行認定,有時候像代際劃分其實是特別便利的方式”。新一代作家的作品與前輩作家同齡段的作品相比,整體上是不構成超越的,“八十年代把整個后面的文學某種意義上框定了,如果想擺脫這種框定,后面的青年寫作應該有意識從這種框定當中走出來,當然走出來是特別困難的”。他提到他個人的文學經歷“跟南京整個的文學氛圍分不開,當時,星羅棋布的各種文學圈子之間既有交叉又有獨立性,搞了各種文學沙龍活動,你會看到青年作家在這樣一種相對自由的開放的空間當中是如何成長的”,而到了今天,“我們所期待的能夠帶來創(chuàng)新力量的那些青年在哪里?”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項靜既是批評家,又是寫作者,她分享了關于當前整體文學生態(tài)和青春寫作的看法。“今天的文學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素綜合決定的,文學處在一個完全多元化的層次,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生態(tài)里面”,而目前文學對于這一生態(tài)中其他領域的影響其實有所弱化?;氐角啻簩懽鞯闹黝},項靜承接之前魯敏關于“寫作中個體與時代、社會的關系”這一問題,認為文學誕生于孤獨的個體,但在寫個人的同時,還應該去做人類靈魂的擔當者。像佩索阿這樣的作家,雖然寫的是個人,但他完成了對人類精神的探索。從個人、集體達到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這是一條理想的文學途徑;而現(xiàn)在很多作品往往把這個途徑處理成一個過于簡單的直徑,從個人的困難立刻上升到社會的結構,這可能是現(xiàn)在文學的一個問題。
現(xiàn)場交流
對談現(xiàn)場,嘉賓們還與前來參加論壇的蘇州大學學子們進行了互動,就如何建立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如何將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范小青
論壇最后,范小青發(fā)表總結講話。她稱贊本場論壇包含的信息量、知識量都比較巨大,有幾點感受非常深刻:一是代際問題,她回憶自己八十年代寫作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清晰的代際感覺,只有文學題材和文學風格的區(qū)分,而現(xiàn)在代與代之間非常清晰,每個人的發(fā)言真正就是代表著他這一代;二是關于個體寫作的問題,剛剛談到70后、80后、90后、00后的寫作非常個體,但其實個體是離不開社會的,你的自我、你的個體肯定還是跟時代、社會、歷史是連在一起的。今天的發(fā)言理論水平很高,下一次論壇希望聽到更多關于個人從事創(chuàng)作、評論工作時的感受和體會,這些也讓人非常感興趣。(文|俞麗云;圖|胡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