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上午,《青春》創(chuàng)刊40周年紀念暨青春文學創(chuàng)作論壇在南京舉行。
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邱華棟,江蘇省作協(xié)主席范小青,江蘇省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丁捷,江蘇省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鐘山》雜志主編賈夢瑋,《收獲》主編程永新,《青年作家》主編熊焱,《萌芽》編輯部主任桂傳俍,作家趙本夫、周梅森、曹寇、賴爾、張鎧,評論家王彬彬、何平、黃平、趙步陽等,以及來自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文聯(lián)、市出版集團等嘉賓、代表參加了活動。
《青春》創(chuàng)刊于1979年10月,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知名的純文學期刊之一,曾被譽為文學期刊“四小名旦”,單期發(fā)行量層突破65萬份,在文學界影響深遠,地位舉足輕重。
邱華棟:我對《青春》有一份深摯的感情
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專成趕到南京,向《青春》40周年表示祝賀,同時也帶著一些期許:“作為《青春》雜志社的讀者是在1983年、1984年,我當時就十三四歲,非常巧,在郵局買到《青春》雜志。我當時一讀大驚失色,我此前讀的都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覺得文學就是那些東西,是屬于歷史的,但是讀了《青春》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當代作家能寫當代人的事,這對我是一個巨大的震撼。在天山腳下,一棵文學的種子,因為《青春》在我心里生根,我一下就萌發(fā)了寫作的愿望,這么一晃,也寫了35年。后來我被保送到武漢大學,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青春》投稿,1988年進校,1989年寫了一年,第一篇就發(fā)表在了1990年的《青春》雜志上,那一年我21歲。作為青春的讀者,作為青春的作者,我跟《青春》的關系就這么建立起來了。我一定要表達對《青春》的感謝以及這份深摯的感情。”
范小青:《青春》對我后來的寫作有著非常大的推動
作為江蘇省作協(xié)主席的范小青,首先向紀念活動的隆重舉行表示熱烈祝賀,感謝中國作協(xié)邱華棟書記百忙之中參加活動,這是對《青春》也是對江蘇文學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也感謝《收獲》程永新主編親自趕來,還有其他一些兄弟刊物來捧場。范小青說:“跟項曉寧董事長聊天,能感覺到出版集團領導對《青春》格外偏愛,每次《青春》的活動,市委宣傳部的領導和項總都會參與,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舉措。”同時,范小青也回顧了自己作為一位作家的青春寫作和與《青春》的淵源:“38年前,我的短篇小說《上弦月》發(fā)表在《青春》1981年第2期,那是我的第二個短篇小說,當時《青春》創(chuàng)辦一年半不到,但是影響已非常大,但凡是愛好文學的年輕人都知道《青春》,所以我當時給《青春》投稿,完全沒有數(shù)。但是非常幸運,第一次投稿就用了,這對我鼓勵非常大,也是非常幸運的事。我當時還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當時在校的大學生發(fā)表文學作品的不太多,能夠在《青春》上發(fā)表作品,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推動的作用是非常之大。”
趙本夫:《青春》雜志其實就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個地標
趙本夫作為《青春》曾經的作者,對《青春》的評價很高。他說:“《青春》雜志其實就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個地標,一張文化名片。一個地方稱為文化城市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積累、文化儲備,文學、影視、話劇、攝影、書法、美術等等,文學是母體,是一切藝術的源頭。我覺得如果沒有青春,沒有南京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這個城市的文化是暗淡的,是支撐不起來的,所以《青春》尤其顯得重要,真的很重要。”同時,趙本夫也很關心《青春》的發(fā)展,認為《青春》值得珍惜和發(fā)揚光大。他呼吁:“希望我們市里領導能夠高度重視《青春》雜志,作為一個老作者,我真心呼吁大家能共同關心她的發(fā)展,重新讓《青春》雜志展現(xiàn)出全新的青春風貌。”
周梅森:《青春》仍然是年輕人的雜志,年輕人的文學
活動現(xiàn)場,著名作家,曾在《青春》工作過4年的周梅森回顧了自己和《青春》的往事。“《青春》就是我的大學,《青春》40年,也是我的文學40年。創(chuàng)刊之初,正是文學火熱的年代,《青春》更是眾多文學青年向往的刊物。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紙質傳媒面臨著困頓,傳統(tǒng)文學期刊也因此日漸小眾。但《青春》不會停步。在后來的十幾年中,《青春》也曾一度迷茫、困頓,但非常欣喜的是,今天當李檣這么一代年輕的編輯走上崗位,我發(fā)現(xiàn)了《青春》近年的變化,我覺得又找到了當年那份文學的激情,我在李檣身上看到了老主編斯群對文學的忠誠,我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輕人的雜志,年輕人的文學,我相信有新一代編輯者的不懈努力,《青春》必將永葆青春。”
第六屆“青春文學獎”正式啟動
在《青春》創(chuàng)刊40周年紀念活動上,作為活動的高潮部分,邱華棟、范小青、紀增龍、項曉寧、王彬彬五位嘉賓共同啟動了第六屆“青春文學獎”。
1980年至1984年,《青春》共舉辦五屆“青春文學獎”,當今文壇大家如賈平凹、王安憶、梁曉聲、蘇童等都是獲獎作者,影響深遠。
《青春》主編李檣
恢復后的第六屆“青春文學獎”,有了全新定位:獎項以“發(fā)掘寫作天才,培養(yǎng)文壇巨匠”為目標,將成為一個面向全球大學生華語寫作類文學獎?!肚啻骸冯s志社希望新的獎項在為漢語寫作注入新鮮力量的同時,更成為青春經典寫作的策源地,成為了解和研究青春文學寫作的編年史。獎項將設小說獎、詩歌獎、散文獎各5名,《青春》主編李檣說,特別期待能發(fā)掘出真正有創(chuàng)作天分的年輕作者,把這個獎項能夠打造成為“青春版魯獎”。
項曉寧
王彬彬
程永新
賈夢瑋
《青春中國百校文學行》授旗儀式
另外,《鐘山》主編賈夢瑋、《收獲》主編程永新等期刊界代表也講述了自己與《青春》的故事,認為《青春》40年,忠實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而《青春》資深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南京市的扶持。近年來,《青春》銳意進取,讓人又感受到堅守文學主業(yè),扶持青年創(chuàng)作的激情與初心。
此外,《青春》當初的作者,著名作家賈平凹、梁曉聲、阿來、蘇童、金宇澄、畢飛宇、嚴歌苓、池莉、劉醒龍等也給《青春》專門題詞祝賀。(《青春》雜志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