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張新科文學創(chuàng)作研討會在河南駐馬店舉行。本次研討會由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聯合主辦,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駐馬店文聯和作協(xié)、黃淮學院承辦。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范小青,河南省文學藝術屆聯合會主席兼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邵麗,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儲福金,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喬葉、墨白,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黃孝陽,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孫書杰、黃淮學院黨委書記李國勝、校長譚貞,徐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徐州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新科,駐馬店作協(xié)主席劉康健,著名評論家劉進才、劉濤,河南大學、黃淮學院、徐州工程學院相關專家學者及駐馬店作家協(xié)會會員等一百余人出席研討會。研討會由駐馬店文聯主席韓祖和主持,圍繞張新科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及散文隨筆,從作品的語言特點、思想內涵、文學結構、社會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黃淮學院黨委書記李國勝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對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出席研討會的領導、專家和嘉賓表示誠摯的歡迎。他說張新科是翱翔在故鄉(xiāng)天空的鳥兒,是從河南走出的著名作家。
江蘇省作協(xié)主席范小青在致辭中首先對張新科長篇小說《鏖戰(zhàn)》獲得江蘇省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和短篇小說《大廟》獲2019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表示祝賀,認為張新科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其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主要有三個比較鮮明的特點:一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經歷。張新科生活歷程的地理位置跨度很大,從北方到南方,從東方到西方,這種經歷形成了張新科文學作品的獨特語言風格。此外還有胸懷、見識、文化交融和沖突等問題,他創(chuàng)作的《遠東來信》實現了中國文學領域此類題材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與其個人經歷是分不開的。二是腳踩大地、潛心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張新科將“理科男”縝密的邏輯推理、詳實的分析研究帶入了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在創(chuàng)作中傾注深情與心血,十幾年如一日,犧牲節(jié)假日和休息時間,正是這種專注與投入,為他文學上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融入時代、仰望星空的視野。長篇小說《蒼茫大地》《鏖戰(zhàn)》《渡江》分別以“雨花英烈”“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為主題,用筆墨致敬英雄,形成了泱泱150萬字的“英雄傳奇三部曲”,整體還原了新中國建立的波瀾壯闊之路,揭示時代造就英雄、英雄締造傳奇的豐富內涵。正是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張新科一直保持著旺盛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

河南省文聯主席兼省作協(xié)主席邵麗在致辭中說,多年來新科先生堅守創(chuàng)作之“本”,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扎實創(chuàng)作之“根”,潛心生活深處,結交各式人物,體味人間冷暖,不斷用作品關注人性悲憫,謳歌平凡勞作,敬畏善良正義。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張新科從駐馬店上蔡走出,到江蘇南京上大學,又到德國留學,回國后一直在高校工作,雖然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但仍心系故土。在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中,隨處可見故鄉(xiāng)的影子。在他發(fā)表的中短篇小說中,更是以故鄉(xiāng)生活為素材,描寫了天中大地的風土人情。他在繁忙的行政、學術工作之余,在《當代》《十月》《鐘山》等知名文學刊物上發(fā)表長、中、短篇小說三百余萬字,創(chuàng)作了《遠東來信》《蒼茫大地》《鏖戰(zhàn)》等一系列代表作,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新科先生是新時代的歌者,他挖掘紅色故事,用筆墨致敬英雄。在作品中展現了中華民族脊梁的事跡和精神,他用作品崇尚英雄,捍衛(wèi)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每一個有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的中國人都應該感謝他!
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孫書杰在致辭中說,本次研討會是駐馬店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規(guī)格最高的一次盛會,必將推動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
江蘇省作協(xié)副主席儲福金認為,張新科長篇小說氣勢恢宏,短篇小說獨特精致,對其長篇小說結構故事的表現能力和短篇小說白描手法、細節(jié)運用表示由衷贊嘆。
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喬葉認為,張新科的《遠東來信》是用認識照亮生活的典范之作,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大主題和小主題、歷史感和現實感、日常性和傳奇性、智和愚相結合的特點。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黃孝陽認為,張新科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并把自然科學的嚴謹不動聲色地運用到文本當中,敘事筆力雄健。
河南省作協(xié)副主席墨白說,本次研討會對駐馬店文學來說是標志性事件,認為張新科是文學視野開闊的作家,具有非凡的結構故事的能力。
著名評論家、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劉進才從“個性敘事、回眸姿態(tài)與文化記憶” 進入張新科小說所建構的文學世界。認為獨具特色與文化韻味的方言造就了張新科小說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民俗風情。張新科通過歷史的書寫與故事的講述,建構了屬于自我乃至一代人的精神家園。張新科是站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回望歷史的,他的小說對于這些行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事物充滿著別樣的溫情,站在時代的前列回望歷史的姿態(tài)隱隱透露出作者某種文化鄉(xiāng)愁的懷舊氣息。
著名評論家、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濤對張新科小說的“戲”元素進行了深入評析,認為張新科小說“有戲”。在小說題材、情節(jié)結構、人物塑與語言運用上都充分利用了“戲”元素,讀起來引人入勝,戲味十足。“戲”不僅是張新科得心應手的素材庫,還是他觀照人生、體悟人世的一個角度,通過“戲”之盛衰來折射時代變遷與世事滄桑。
最后,著名作家張新科在研討會上介紹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感悟,他說:“我寫作的時候,心里總是裝著故鄉(xiāng)。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能讓我的家鄉(xiāng)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了解和喜愛,也讓家鄉(xiāng)的文化感動、慰藉、蘊養(yǎng)更多的人群。我的長篇小說,主要是選取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描述的對象。我想通過這幾部重大歷史題材小說,來傳播正能量,讓社會上更多的讀者尤其是青年人敬畏歷史,崇尚英雄。相對于長篇來說,中短篇小說更具有挑戰(zhàn)性和力度,我喜歡這樣的挑戰(zhàn)與力量。我想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既能用長篇小說承擔起歷史的厚度,突顯民族的情懷,又能用中短篇小說彰顯人性的溫度,展現人性的本質。文學是求善的,但在求善的同時,也要求真、求美。與我而言就是要追求一種‘洋得出奇’與‘土得掉渣’的文化碰撞與交融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