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蘇軍新觀察 | 葉子:走出批評的島嶼

(2023-09-04 16:19) 5989422


  面朝大海讀書,帶來心靈治愈。從童年的閱讀記憶到青年的創(chuàng)作欲望,從宇宙自然到人性幽微,從代際傳承到同輩友誼,在熱門文化節(jié)目《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中,80后青年學者、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葉子化身書屋主理人,溫柔中透著自信,令觀眾耳目一新,連接前輩作家的“豪華朋友圈”,與青春讀書人、創(chuàng)作者,一同從文學的彼岸抵達觀眾的心靈。

  從今年6月開始,揚子晚報與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持續(xù)推出系列紀錄片“文學蘇軍新觀察”。在“文學蘇軍新觀察之批評家”系列中,我們走進8名“新晉上榜”的青年批評家的研究視野。這一次,一起登陸葉子“文學與批評的島嶼”。

  

  我不是提問者,而是討論者

  “能和自己喜歡的、敬仰的作家們共度這樣一段時光,被影像記錄下來,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jīng)歷。”節(jié)目中,優(yōu)雅的蘇童金句不斷,還有熱愛自然與植物的阿來,風趣的余華與“損友”莫言過招,隨性逗趣之余,徜徉古今,開卷有益。在葉子看來,“他們都充滿善意,非常包容。不管什么話題,蘇童老師都會認真回答;聊得有些緊張嚴肅的時候,余華老師能解構(gòu)、破解。話題比較碎的時候,好幾次是程永新老師幫忙把話題救回來。各位飛行嘉賓也各有特色,每次都帶來不一樣的,飽滿的分享。”

  

  葉子在節(jié)目中

  研究比較文學的葉子總能敏銳地捕捉到不同國度、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共鳴。不同類型的文學現(xiàn)場,面對不同接受者的即時對話,也為葉子帶來了批評的社會空間。她告訴記者,“其實當代文壇批評,有很多是在比較文學,或者說世界文學的視野之下,進行的翻譯研究、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其實它們已經(jīng)是跨語種、跨國族、跨學科、甚至是跨媒體,是在做互識、互證或互補的工作。”

  往往葉子拋出話題,作家們就隨興而至開啟漫談與漫游。“我很感謝余華老師在節(jié)目里說,希望我的角色不是一個提問者,而是一個討論者。問出什么樣的問題不重要。他們都是很會聊的嘉賓。我只要負責傾聽,提出合適的問題,參與討論就可以了。”在溫暖陪伴中,一起追尋文學與批評的生活之根。

  

  葉子和父親葉兆言

  爺爺?shù)臅埽?/span>不一樣的“備課資料”

  作家葉兆言曾做客《我在島嶼讀書》第一季,回憶祖父葉圣陶和父親葉至誠對自己的影響。而對女兒葉子來說,自童年起,就在家中無數(shù)的書中遨游,感受閱讀的樂趣。

  葉子的記憶中,爺爺?shù)臅?,體現(xiàn)著時代的閱讀構(gòu)成。“爺爺雖然有很多書,但他不是藏書家那種藏書方式,他既不收古籍善本,也沒有信札手稿。”葉子說,爺爺藏有很多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但也不講究版本和品相。他的藏書不可避免,有很多時代的烙印。

  比如說,他有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幾乎所有漢譯的俄國與蘇聯(lián)文學。即便在美國文學的類別之下,像左翼作家霍華德·法斯特,在爺爺?shù)臅苌嫌新L的序列,因為法斯特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非常非常紅,雖然今天很少再談及他。還有很多解放前、十七年中的外國文學讀物,很多內(nèi)部發(fā)行的黃皮書白皮書。葉子說,“如果說是啟蒙的意義,我覺得他們是催發(fā)我爸爸早年寫作的養(yǎng)料。但是,對于我來說,他們是很重要,也很趁手的研究資料,它和新書的‘質(zhì)感’是不一樣的備課資料。”

  從小在書堆和作家堆中長大,父親葉兆言以一顆平常心筆耕不輟,關(guān)心個體在社會中的變遷,這是葉子經(jīng)歷的言傳身教。“我爸爸是一個很勤奮、很理性高效、講究實用性的人。他的工作態(tài)度,一直讓我很敬佩,就是他是一個有始有終,一定要把一件已經(jīng)開始的事情做完的性格。這是他的工作態(tài)度。在生活中呢,他又是一個很簡單,很誠懇,與人為善的人。我希望自己在這些方面可以始終努力向他靠近吧。”

  葉子坦承,還在不斷修正自己的閱讀習慣。“我的閱讀是在學習、工作和寫作中進行的。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閱讀儲備主要集中在某個范圍,某幾個研究方向。我雜書看得很少,這就導致我的閱讀存在盲區(qū)。我覺得,不只是算法時代會有信息繭房,閱讀也有某種強大的慣性,你總是會傾向于那些似乎更友好,更容易進入的書,但其實,看閑書,看雜書也是也是有用的。”

  

  知識的生活,始終是追求

  在葉子看來,在任何地方,當人進入讀書的狀態(tài),它都可以是“島嶼”。跟學生相處的模式也很輕松,常常不是給學生開書單,而是被他們推薦的新書和帶來的新視野所感染。

  葉子說,“我一路很幸運,做學生的時候,從南大到復旦,一路遇見的,都是最好的老師。等我自己做了老師以后,又總是遇見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努力,勤奮,又聰明。我認為他們以后能干成他們想干的一切事情。”

  葉子本科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的文科強化部,碩士就讀于復旦中文系。彼時王安憶教授剛進駐復旦中文系不久,葉子有幸成為她的第一批學生,之后又有幸跟隨陳思和教授念比較文學專業(yè)的博士。2013年,葉子博士畢業(yè),回到母校南京大學文學院工作。回顧學生時代的課堂經(jīng)歷,葉子說,“上陳思和老師的課,上王安憶老師的課,我覺得我的老師們,他們對人,對社會是有很深的理解的,但同時他們還能保有那種理想主義,愛學生,愛學問。無論大環(huán)境如何變化,知識的生活,始終是他們最重要的追求。無論他們有了什么樣的成果,他們依然在過最勤勉,最簡單的生活。說起來好像是很簡單的事情,其實很難。”

  

  數(shù)字人文帶來挑戰(zhàn),打開研究視野

  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看來,葉子飽覽文化與文學期刊,做批評和研究具備作家視野,文學批評的路線圖始終有與寫作線索若隱若現(xiàn)的交集。作為青年文學批評家,葉子另外一個斜杠身份是英語文學的譯者,她翻譯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藍胡子的蛋》和安吉拉·卡特的《愛》先后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也譯過美國作家的非虛構(gòu)作品。批評的工作是她自我追問和探尋的過程,用寫作去梳理她想要解決的問題,去找到解釋的方法和道路。

  教學生們創(chuàng)意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閱讀緊密捆綁的,是在用鑒賞力,去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比如說,寫作的某些技巧,多讀兩遍經(jīng)典,或許你也能無師自通。就像納博科夫說的,只有重讀才是真正的閱讀。重讀也是寫作的好老師。”

  葉子也認為,有時候?qū)懽鞯恼n堂,必須要和文學的課堂有所區(qū)分。“創(chuàng)意寫作的‘戰(zhàn)場’,也是閱讀身份和寫作身份的一種博弈?;蛟S那個閱讀的角色一點點‘死’去,寫作的角色才一點點‘活’過來。創(chuàng)意寫作的好處,就在于它很開闊也很自由,一切路徑都是可行的,都是可以嘗試的。”

  當技術(shù)在變化,人們處理信息的方法和工具在變化,批評,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葉子舉例說,數(shù)字人文剛出現(xiàn)的時候,也會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因為人文科學的研究者,都習慣于自然語言的使用,不大會處理信息和數(shù)據(jù),不會計算分析,不會去寫代碼,或者說去畫圖,去建模。但是,隨著我們批評的視野逐漸被打開,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不需要成為所有方面的專家,跨學科、跨媒介的交流和合作,使得這一切都成為可能。

  對于批評研究的未來,葉子充滿探究的興趣,“我們每個人都是轉(zhuǎn)型過程中的一分子,新的方法出現(xiàn),和技術(shù)聯(lián)結(jié)的可能,它也使研究變得更有趣,更豐富,更有挑戰(zhàn)。”

 ?。〒P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